歡迎來到春秋美文網(wǎng)!
【lzd13.com--人生感悟】
感悟是一個漢語詞語,讀音為gǎnwù,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(jīng)歷所產(chǎn)生的感想與體會,出自漢劉向《列女傳·張湯母》。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中職哲學與人生感悟800錦集四篇,歡迎品鑒!
印象中,哲學一直都是很枯燥、無趣、燒腦的,不知道隔著屏幕的您是否有同感?我總覺得,哲學離我們的現(xiàn)實生活特別遙遠。因此當翻開《哲學與人生》這本書,看到目錄里那些陌生的專有名詞時,我曾無情地把書擱在了一旁。
但想來有些精彩是逼出來的?!墩軐W與人生》的作者傅佩榮是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,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,是現(xiàn)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。據(jù)說他的哲學課基本都座無虛席。是什么如此吸引人?靜下心,當我真正地去關(guān)注到內(nèi)容時,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好書。
讀著讀著,很多的文字讓我情不自禁產(chǎn)生了回憶和共振;讀著讀著,有些話語讓我對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忽地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。它給了我很多啟發(fā),這里的每一個章節(jié),不是古板的,晦澀的;每一個章節(jié)不是虛偽的,浮夸的;它似涓涓溪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;它如皎潔明月與我對談人生;它像晶瑩露水拂去心中的陰暗的灰塵。原來哲學離我們是這么近這么近,原來人生處處是哲學。
傅先生在自序中說道:“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,人生缺乏哲學將是盲目的。”看此書,與其說是學習哲學知識,不如說是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。
印象比較深的有這樣一句話:“人生的道理其實很簡單,能立定志向,生命就會改變;能持之以恒,生命就會脫胎換骨,最后終能贏得美好的結(jié)果。”
之所以印象深刻不是因為贊同,而是因為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困惑。美好的人生真的是只要立定志向,堅持到底就可以得到了嗎?立定了志向,堅持就一定對嗎?
年少時,我們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,然而隨著時間的前進,有多少人的能堅持不變。太多人的夢想會在殘酷的現(xiàn)實面前變得越來越模糊,最終消失不見......而放棄了堅持,不再執(zhí)著地與現(xiàn)實作斗爭,只是為了不再讓自己遍體鱗傷,不再讓身邊的人擔驚受怕,唉聲嘆氣。而這些放棄持之以恒的人,人生就不會美好嗎?
對于這句話我想到了自己曾經(jīng)喝過的一碗“雞湯”:人生的兩大悲劇,其一:你從未為你想要的任何人、事努力過,堅持過。其二:你一直堅持著自己想要的,但結(jié)局確實愁云慘淡毫無幸??裳?。我想人生充滿著不定數(shù),誰也沒法預料下一秒會發(fā)生什么不幸的事情。但人生的堅持,不是為了最后的美好,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迷茫,理解這個大千世界,了解自己的內(nèi)心。當你明白了自己的心,是持之以恒還是放棄,都是正確的選擇。
人是不斷在成長的過程中,因此人生不是簡單的活在當下,他是由我們的無數(shù)次成長拼接而成的。把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將來連接起來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。人生允許犯錯,人生存在迷茫,人生可以堅持也可以適時的放棄。只要你的人生是經(jīng)歷過思考的,它便是值得過的。隨著肉身的老化,讓看不見的心豐富起來,讓人生精彩起來。
本學期的毛概課,孫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議閱讀的書目。原本對這些書籍并不感冒,而且也有不少已經(jīng)度過的書目,完成作業(yè)并不是難事。但是作業(yè)并不是全部,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學,另一方面想通過閱讀書籍引發(fā)一些屬于自己的思考,就像我推崇的“大學就是要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(chǔ)上進行思考的時期”。其實,本身對于這本書并沒有太大的期望,畢竟提起哲學,大家的反應總是很木訥。但是當我深入閱讀時發(fā)現(xiàn),作為哲學通識讀物,這本書的內(nèi)容還是相當不錯的,一點也不枯燥,反而引起了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。
看到這本書的`時候,我們就會帶著一個這樣的疑問:哲學的本質(zhì)是什么,它究竟有什么含義?可以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,我們只能向“真理”無限靠近。自從新文明誕生,無數(shù)的思想家都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。在我看來,思考哲學,不妨從人類文明開始。人類比起動物,最有控制力的一點就是人類有著發(fā)達的大腦,可以對世界進行自我思考。古代的人們會思考自己的起源,《圣經(jīng)》就是代表作之一;當今的人們會思考如何改造世界,會思考宇宙的起源,然后進行不斷地探索,也就有了現(xiàn)在各個“謎題”的學派。無論是古代還是現(xiàn)代,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一個共同點,用一個詞概括的話,我們可以稱之為“思考”?;蛟S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當今稱之為哲學的事物,但從古到今,人們的不斷思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。在傅教授看來,哲學常討論最根本的問題,雖然諸如“: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、人是否有罪?!边@些問題看來沒有定論,但不能因為沒有定論就不思考,就被忽略,因為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,我們的“人生應該如何”的問題就無法說得清,而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,則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會覺得無聊。
傅教授對于哲學,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,當他描述哲學時,我們可以看出:人生的意義正是在于不斷詢問“人生有什么意義?”也就是說,人生這場“旅行”的過程無異于詢問的過程。哲學發(fā)展的過程也是培養(yǎng)智慧,發(fā)現(xiàn)真理,印證價值的過程。只有不斷去思考,不斷去體會人生的哲學,才會讓人生更有意義,更為明確,讓生活更有色彩,更有價值。
人生是很精彩的,現(xiàn)在的自我思考,合理的推理,對人生的猜想,跟別人的交流和將對未來的創(chuàng)造等,可以用一句話歸結(jié):人生是快樂的。當我第一次步入大學校園,對未知的生活充滿了向往,但是當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樂時,卻遇到了很多的煩惱。這也讓我真正意識到,當一個人刻意地追求快樂時,他永遠都得不到真正地快樂的。道理很簡單,追求是因為缺乏,說明我們?nèi)狈鞓?。就好像彩虹一般,如果你刻意在尋找彩虹,我相信你很難找到;但是也許在某個時候你不經(jīng)意的一次回頭,就可以看到最絢麗的畫面。這都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。因此,我們的快樂是由內(nèi)而發(fā)的,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謂的幸福,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。
通過閱讀《哲學與人生》,我也懂得了孫老師為什么會將“推薦書目”作為我們的彈性作業(yè)。記得上大學前曾經(jīng)看到周國平說過這樣一段話,他說道:“我舉得大部分中國當代作家非??杀氖?,他們不閱讀,或是閱讀非常有限,尤其對于哲學,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少能觀照到人類的基本問題,大都浮在表面?!弊鳛樾聲r代的大學生,多了解、多思考、多探索、多實踐才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,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素養(yǎng),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大學生。也希望能借傅佩榮老師的《哲學與人生》,能夠為自己翻開嶄新的一頁,走向?qū)儆谧约旱木嗜松?/p>
學生問:“人生有什么意義?”
老師答:“人生的意義就在于:你可以不斷地詢問‘人生有什么意義?’”
開篇這個對話勾起了我對此書的興趣,這樣的回答真是有意思,不是確切的從正面來回答學生“人生的意義是什么”,而是側(cè)面回答了這個問題,其實這個回答等于沒有回答,可正是這個回答,顯示出老師的智慧所在。
翻開此書前,一直覺得“哲學”這門學科永遠和我沾不上邊際,覺得這種書中充滿著奧妙和深不可測的智慧??墒欠喭旰?,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轉(zhuǎn)彎。原來,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學理念,和哲學家們的區(qū)別在于,他們將他們的所思所為系統(tǒng)的呈現(xiàn)給了眾人,讓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;而我,盲目的在成長中成長著,此刻,借助一張張紙上的字,來認識自己,分析自己,從而做好自己。
哲學源自希臘的“愛智”,不是擁有智慧,而是熱愛智慧。通過此書認識了柏拉圖、蘇格拉底、孔子、老子等哲學家及他們的哲學思想,說真的,傅佩榮老師的文字很吸引人,覺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讀下去,對應著他的分析,將自己的行為與之對應比較,讓我發(fā)現(xiàn)原來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風格,原來自己和哲學的關(guān)系這么密切。
閱讀時感受頗深,還不時告訴自己,這么一本充滿著哲學知識和智慧的書,只讀一遍是沒法消化的,以后有時間就應該翻開看看,慢慢的徹底將里面的內(nèi)容吸收消化掉。也許遠大的人生目標還沒有在心中成形,可是具體的生活態(tài)度應該很明確,就是讓自己每一天都過的很踏實,也讓親人和朋友對自己感到踏實,堅實走好每一步,人生就會邁一大步。
這本書包含的內(nèi)容太多,以至于翻到最后一頁,我就將書中的一切忘得干干凈凈,可是,它明明影響著我。
魯迅先生曾說,“不值得讀兩遍的書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讀?!比欢F(xiàn)在人們讀的書多是只夠讀一遍的書,書雖然多卻很能挑出一兩本有品味的,值得讀兩遍的書來,但《哲學與人生》卻是例外。
在拜讀《哲學與人生》之前,我還真沒有深究過,在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:哲學的原意是“愛智”。哲學作為一門學問,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(tài)度,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,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。
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,“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,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?!币虼耍创藭c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,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。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,并貫之以自己的思想,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,精深的課;在這里,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,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。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,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。在這里,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,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(zhì)和名利和挫折。
“人的經(jīng)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(xiàn)內(nèi)涵”。一個人假設(shè)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(jīng)驗,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,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(jīng)驗是什么,也無法去處理,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,更沒有感知力,不久以后就忘了。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,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,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(jīng)歷很多,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,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,很無視,仿佛一生都是很蒼白的,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。
“人類的典范,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,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。他們讓我們懂得:煩惱不值得擔心,因為能磨練出智慧;死亡不值得害怕,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?!边@很值得我們深思,現(xiàn)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(zhì)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,以至于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。其實擁有越多并不見得就越快樂,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,“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。因為擁有越多,越?jīng)]有時間做自己?!痹诮榻B道家時又說,“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,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,一旦滿足之后,又生出更多欲望,更多痛苦。”
“一個人活在世界上,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(zhì)享受,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,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”。物質(zhì)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(fā)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?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里,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?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,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,人的欲望用無止境,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里輪回。而顏回的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回不堪其優(yōu),也不改其樂”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(zhì)極為匱乏的社會里,人也是可以快樂的。顯然,人是否快樂和物質(zhì)沒有關(guān)系。經(jīng)濟和科學屬于器物層次,器物不能代表文化。制度也是一樣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,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,我看不一定。
對于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,但由于此書談論的是人生,對于人生,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,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,“一個人對于宇宙和人生,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。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秘,而這些奧秘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。”既然是奧秘,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,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么正確呢?
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,也在此摘錄下來,做為對自己的勉勵,也作為文章的結(jié)尾吧!“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(jīng)驗之后,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,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,也更適合自己。理想代表針對未來,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,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,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?!?/p>